35岁后创业:如何选一个能做一辈子的生意?
长期主义真的很重要。
Hello everyone,我是创业大侠。
很多人说,35岁是职场人的分水岭,但在我看来,这是创业的黄金起点。这个阶段的你,有经验、有资源、有判断力,缺的只是一个能长期扎根的赛道。今天不谈鸡汤,只说干货——如何选一个能经营一辈子的生意?
别轻易“换赛道”,深耕才是王道
看到别人做直播带货、开网红店赚快钱,你也想跟风?醒醒吧!行业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竞争力的强弱。
制造业打价格战、电商内卷,本质是大多数人只会“低水平竞争”。比如开奶茶店,10家店9家亏,不是因为奶茶没人喝,而是你的产品、服务、运营不如头部品牌。与其贸然冲进陌生领域当炮灰,不如在熟悉的行业里向高手学习。你会做服装加工,就研究如何从代工转型做自有品牌;你懂线下销售,就琢磨如何嫁接私域流量。改行解决不了问题,提升认知才能破局。
终身生意的3个铁律
1. 能复制:从1到100比从0到1更重要
小面馆老板每天亲自炒料,生意再好也只是个体户。但如果你能把产品、服务、管理标准化,就能快速复制。比如某社区烘焙店,把面包配方、员工培训、门店运营全部流程化,3年开出20家分店。自媒体行业更是如此——一个账号跑通变现模式,就能批量复制矩阵号。记住:不要迷恋“独创”,先学会抄作业,再微创新。
2. 活得久:避开昙花一现的伪需求
去年火露营,今年流行围炉煮茶,这些风口来得快死得更快。真正持久的生意,往往符合三个特征:
需求穿越周期(比如教育、医疗、养老);
行业有上升红利(如新能源、AI技术应用);
普通人也能分一杯羹(巨头尚未垄断)。
举个例子:老龄化催生的“银发经济”,从适老化家居改造到老年旅游社群,处处是蓝海,但很少人愿意耐心深耕。
3. 高边际成本:用“手艺”对抗资本碾压
互联网平台、标准化产品早被巨头垄断,但有些生意,资本来了也干不过你。比如高端定制服装、私人健康管理、小众手工艺品。这些领域依赖个人技能、口碑积累,服务一个客户就赚一份钱,反而能形成护城河。我认识一位编手工鸟笼的师傅,客单价过万,订单排到明年,靠的就是“冷门手艺+极致专业”。
普通人选赛道的实战思路
1. 从“同龄人痛点”挖需求
别想着赚所有人的钱。35岁创业者最懂30-45岁人群的焦虑:孩子教育、职场瓶颈、健康危机。上海一位程序员转行做“中年人健身房”,主打碎片化锻炼+亚健康调理,会员续费率超80%。你的困惑,就是别人的刚需。
2. 把长板变成钉子
创业不是考试,不需要每科60分。你擅长什么,就把它钉进市场:
会写文案,可以做企业代运营;
懂心理学,专攻情感咨询;
爱研究美食,开发预制菜配方。
深圳有位宝妈,靠着给邻居代购进口母婴产品,逐步发展成跨境供应链公司。不要补短板,要把长板磨成尖刀。
3. 做“重”生意,轻资产可能是陷阱很多人迷恋“零成本创业”,结果被困在自媒体接单、代理刷单这些低价值环节。真正能长期赚钱的生意,往往需要重度投入个人技能或资源。比如高端家政,前期要培训阿姨、建立服务标准,但一旦形成品牌,就能收取30%的溢价。
给35岁创业者的真心话
用资源创业,别用体力拼命:你积累的客户、行业认知、人脉都是资本,别学年轻人摆地摊式创业。
慢就是快:一家社区便利店前三年不温不火,但熬过周期后,可能成为辐射整个街区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留好后路:别All in!先做MVP(最小可行性产品),用兼职试水,验证模式后再全力投入。
写在最后
35岁创业,不是退路,而是换一种方式掌控人生。不必羡慕一夜暴富的神话,找到一条可复制、可持续、能对抗内卷的赛道,用10年时间扎根。当你成为某个小领域的“地头蛇”时,就会发现:长期主义,才是普通人最稳的捷径。
- 本文标签: 赚钱 网赚
- 本文链接: https://knack58.com/article/47
- 版权声明: 本文由妙招创业原创发布,转载请遵循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 (CC BY-NC-SA 4.0)》许可协议授权